清华大学高分子专业成立60周年
<< 主页 | 学术报告

北京大学宛新华教授做客清华大学高分子专业成立6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

2018年4月25日,来自北京大学的宛新华教授做客清华大学高分子专业成立60周年系列学术报告暨清华化工论坛,做了题为“螺旋链聚苯乙炔:构象调控、手性放大和圆偏振荧光”的专题报告。宛老师首先祝愿清华高分子专业发展越来越好!宛老师从巴斯德发现酒石酸的手性讲起,引出点、线、面、体四个不同层次的手性。所研究的高分子链螺旋构象不仅具有科学上的兴趣,还有很多用途。接着,宛老师列举了自然界的手性: 鲨鱼卵、裂开的豆荚和丝瓜须的手性。随后,宛老师引出他们研究的聚苯乙炔的螺旋手性。cis结构聚苯乙炔具有分别由共轭主链和侧基定义的同轴双螺旋结构,主链可以采取紧密的cis-cisoid和伸展的cis-transoid两种螺旋构象,内、外螺旋的扭曲可以同向也可以反向,手性二级结构十分丰富, 是研究螺旋聚合物手性功能材料的理想模型体系。但是,碍于相邻侧基的空间位阻,cis-cisoid螺旋聚苯乙炔不易获得,大大降低了分子设计自由度,限制了其潜在性能的充分发挥。过去几年中,宛新华教授研究组围绕聚苯乙炔cis-cisoid螺旋构象的构建和调控、驱动力本质、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等问题,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聚(3,5-二取代苯乙炔)形成cis-cisoid螺旋链的结构要求、构象调控和手性放大规律,首次实现单取代聚乙炔的圆偏振发光,建立了一种限制分子内运动发光分子设计的新策略。

宛老师的报告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从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入手,介绍了螺旋链聚炔分子设计的思路,譬如通过取代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高分子的螺旋构象。首次在同一个高分子体系中实现了正常的手性放大和反常的手性减弱现象。并进一步通过多种表征手段,揭示了实验现象背后的微观机制。此外,介绍了螺旋手性的有趣应用,譬如圆偏振发光, 成功地同时实现了高的发光效率和大的发光不对称性。报告之后,宛老师对师生们提出的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此次报告由化工系郭宝华教授主持,系党委书记王铁峰教授授予纪念牌,系内外50余名师生参加。

报告人简介:

宛新华,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1月生。1985.7于合肥工业大学获学士学位,1991.6于中国纺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1.9-1993.8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3年8月任北京大学化学系副教授,1997.8任北京大学化学院教授,1998.4任博士生导师。1995.7-1996.9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访问学者;2001.5-2001.8和2004.3-2005.1美国阿科隆大学高分子科学系及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高级访问学者;2013.1-2013.2日本北海道大学催化研究中心访问教授。199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排名2),1998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并获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奖励计划基金暨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3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4年入选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名单,2010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17年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创新奖(邀请报告荣誉奖)。现为Australian Journal of Chemistry、高分子学报副主编,Chirality、Chin. J. Polym. Sci.、Science China Chemistry、中国科学化学、功能高分子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编委。研究兴趣及领域包括:高分子合成与先进材料。发表SCI收录论文近200篇,撰写6本英文书的章节。


图为宛新华教授做报告现场


图为王铁峰教授向宛新华教授赠送高分子讲座纪念牌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高分子研究所, 2018